互联网时代下的每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进化和适应,都会被淘汰。科技亦是如此。
2019年即将到来,针对医疗科技可能的发展方向,美国著名财经媒体CNBC采访了一些业内专业人士并总结出如下结论。
2018年,Apple Watch推出了心电图功能,并获得美国监管机构的认可。该功能可以监测用户的心律并发现心跳不规律现象。
美国心脏病专家David Albert认为,Apple Watch这一新功能“将为所有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开启一场关于健康特色设备的竞赛”。换句话说,像三星和Alphabet这样的大公司可能不得不加大自身的突破力度。
所有的这一切也可能会引发2019年可穿戴设备的重大创新。健康软件初创公司Doc.Ai首席执行官Walter De Brouwer称,科技公司可能会竭力寻找监测血压的方法。之前许多公司没能成功将这样的产品推向市场,但De Brouwer表示:“现在就是时候了,2019年万事俱备,包括监管机构对新思路的日益开放,以及传感器和基于算法技术的最新改进。”
2018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美国轻奢品牌Kate Spade创始人Kate Spade和美国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Anthony Bourdain自杀事件的发生。在国内因抑郁症或心理问题自杀的名人也不在少数,近一点儿的如2016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乔任梁。相声演员曹云金也曾自曝患重度抑郁症,每天需要吃7种药。
美国一位心理健康专家表示,2019年,科技公司可能会聚焦研究如何利用现有技术监测抑郁和焦虑等疾病,因此对心理健康技术的投资可能会加大。例如,一家名为Mindstrong Health的硅谷初创公司正在尝试用智能手机确定抑郁症行为,通过记录和追踪用户使用手机的情况发现抑郁线索。
2018年,大型科技公司如苹果、亚马逊、微软等在医疗领域都占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苹果公司招聘了大量医务人员,建立了公司诊所。亚马逊不仅收购了美国在线药房PillPack,又与J.P. Morgan和Berkshire Hathaway组建了新医疗公司。
业内专家分析,亚马逊将在2019年开展一项非常大胆的工作——进入医疗保险。医疗透明度公司Courage Health的联合创始人Stephen Buck说:“在我看来,这个难题还远未完成。但2019年可能是亚马逊进一步展示自己医疗野心的一年,例如成为保险公司、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或两者兼而有之。”
不论是早一点儿的克隆技术,还是最近引起广泛争议的基因编辑婴儿,都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人类伦理。科技越发达,越需要注意伦理问题。《福布斯》近日筛选了“滥用后果很严重的十大科技”,也是2019年需要慎重思考的十大科技,其中三个与医疗健康有关。
DIY神经黑客(DIY neurohacking):虽然可在家中使用的神经刺激设备已经进入市场,但自己制造这类设备的方案已经在网上铺天盖地。消费者希望用微小电流冲击大脑,以此帮助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神经刺激会产生哪些长期影响。
虽然这些设备确实能让大脑变强,但也可能引发潜在灾难。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监督,让民众随心所欲地使用,一些父母可能会为了提高孩子成绩,而让他们使用这样的设备。
种子试验(Seeding trials):种子试验也是一种临床试验,但是其目的不是为了测试药物的疗效,而是向医生推荐药物的新作用,是一种营销手段。制药公司及其研究人员永远不会承认参与过种子试验,但这已成为让医生熟悉新药及其标签外用途的常见营销策略。制药公司招募医生领导新药或设备的小型研究,然后公布结果,参与试验的医生可以获得制药公司的报酬,这已经是一种利益冲突。如果医生坚持觉得这种研究会成功,还鼓励其他医护人员与患者一起尝试时,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Sarco”自杀机器(The Sarco suicide machine):这台机器于2018年由澳大利亚安乐死活动人士Philip Nitschke发明。机器外形上是由一个人体大小的太空胶囊仓和底座组成,底座里放有一罐氮气。当选择死亡的人躺入胶囊仓关闭盖子后,按下一个按钮,氮气就会迅速充满胶囊仓。人在感到一点眩晕后就失去意识了,也就是说死了,整个过程无痛。据说第一台功能完整的机器已于2018年年底问世,用户可以通过3D打印机打造属于自己的“自杀机器”。
Philip Nitschke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自己作出死亡决定。所以,这真的是一种既不会不会让旁观者和救援人员感到混乱和痛苦,又有尊严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吗?还是只是鼓励健康人群结束生命的噱头?
无论医疗科技多发达,朝任何方向发展,都需要符合伦理,因为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