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SIAT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创所所长, 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HICAS)主任和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可穿戴无扰式医疗传感技术、心脑血管健康信息学,远程医疗和移动健康、躯域/感网络(Body Area/Sensor Networks)、生理建模、神经工程等。
先后于1986年、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与硕士学位,于1994年获得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博士学位。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正教授、多模式技术系统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讲席教授。现主要从事及领导服务机器人、机器学习、高效认知技术的研究。
孙东博士目前担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他先后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之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于2000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至今。孙教授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成绩斐然,特别在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获多项最佳论文奖及工业奖项。孙教授曾担任多个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顶级杂志的编委,并担任多个重要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如世界最大型机器人会议之一的IROS等。他目前还担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生物医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孙教授是美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学会(IEEE)的院士。
国际导航与运动控制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我国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诸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第一人、中国智能控制的奠基者和中国智能机器人学科的创始人,首创的机器人规划专家系统、提出智能控制的四元交集结构理论,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推动作用。
主要从事数字设计与智能制造,数据建模与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任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联盟理事,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科技部十五863先进个人”、“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和称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免疫治疗中心主任;河南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肿瘤免疫和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过美国癌症研究所、美国癌症协会、美国NIH项目;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防治领域肿瘤免疫治疗专项等基金项目;发表文章180多篇,SCI收录文章近90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学会细胞治疗质量管理和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生物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布道者,《迈向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基因空间》丛书主编。兼任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字医疗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曾被评为中国优秀CIO、全球优秀CIO。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传感网络和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东京大学、德国洪堡研究员,美国匹茨堡大学、法国Grenoble大学访问教授,新加坡信息与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首创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内容的自适应图像编码(1980),计算机人脸识别系统(1992),基于内容的图像和视频处理、分析和检索(1995),微型传感器人体运动捕获系统(2008),人体生物力学测量、分析和模拟(2013),心应变能力系列指标及其在心脏康复和预防中的应用(2015),案例大数据管理系统及三期心脏康复全程智能管理(2016)。
博士,教授,航天二院博士毕业,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移动计算和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ACM、IEEE、CCF高级会员,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和健康基金会技术专家,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嵌入式技术、情境感知技术、可穿戴技术、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了10多项国家课题的研发工作,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8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委,日本宫崎大学与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泛在机器人技术、移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农业机器人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了(EI&SCI)论文12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7项。近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AAAS会员,ACM会员,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医疗健康信息学、网络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及电子商务。提出具有重大理论突破意义的系统相似度测度理论,面向移动平台的智能输入法WI输入法的发明人,WI输入法目前在国内外拥有数十万用户,曾获得2010年中国互联网产品评选最佳技术创新提名奖。曾主持、参与并完成了二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际合作等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授权五项,美国专利授权两项,参与编写教材1本。
上海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国家级)主任,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等。兼任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高校机械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顾问,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生物医学理事会理事,首席学科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
创建华大基因互联网电商平台基因谱,创新打造并成功运营基因健康互联网O2O模式。
199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2000年初加入华为,一直从事研发和研发管理工作。20年IT/互联网软件研发、解决方案设计经验,18年华为软件研发经验,11年华为研发部门主管经验,6年华为云服务研发经验,作为华为云第一批员工参与了华为云从零起步的全过程。擅长架构设计、产品设计、互联网运营、解决方案设计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荷兰UMC访问学者,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获得金质奖章。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影像计算,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
熟悉了解医疗行业市场环境,运营推广等业务领域。深谙人工智能医疗影像算法开发。曾就职于知名互联网医美公司,担任产品负责人。积累丰富互联网管理运营经验,对消费医疗领域有较深入洞察。曾就职于医疗世界五百强公司,具有多年医疗器械销售,指导以及和市场工作经验。
赵晶博士于2010年至今在安捷伦是德科技纳米测量测试部门担任高级应用专家,主要专注于原子力显微镜与纳米微拉伸仪的功能开发及应用表征,其中在生物材料性能研究测试方面有较很深造诣”
曾获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获预防医学博士学位、广西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硕士学位、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与英语双学士学位。主攻研究领域为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卫生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方向。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博士后。2015 年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计划”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发病机制以及精准肿瘤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