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想定都伊犁?建亚洲中心训一流之军!

时间:2023-10-28

  对于孙中山先生,国人习惯称为革命先行者。其历史功业首创共和,引领国人步入新的历史发展轨道,成为引领时代的领袖。

  由于历史原因,孙中山的理想未能完全实现。一方面,是旧中国阻挠因素太多;另一方面,则是孙先生的理想太具有超前性,不是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迫切亟待解决的,所以被束之高阁也是必然的。

  孙先生的许多宏图大志,眼界并非只限于华夏一地,而是影响力直接上升到世界,这也可见孙中山先生是世界近现代史上一位伟人。

  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反而呈现出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群雄纷争”乱相,北洋占据北京,孙中山的革命机构初选南京,后不得不以广州为中心。

  对理想首都的选择,一直是当时热议之话题。人们觉得比较适合作为民国首都的,除了历史上的北京、南京、西安、洛阳之外,还多出一个民国经济中心城市武汉。

  南京由于历史上颇多降灭王朝,所以也遭到民国许多名流如章太炎等人反对,但后来投机者蒋校长觉得南京最接近他的大本营江浙沪财阀和西方列强势力范围,而选定于此。

  武汉以新兴的工商业中心和交通中心,成为赞同最多的城市。事实上,武汉在民国时期有几次成为中心,被大家推崇也就不奇怪了。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觉得孙中山与苏俄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只发生在他的晚年,其实孙中山与列宁的友谊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已建立,而且是中国的革命最先鼓舞了当时尚在事业低潮的列宁】

  不过,这并不是孙先生最理想的首选。他承认武汉作为中国腹地,位于十八省中心,对于中国来讲是上好佳选,但他的理想不限于此,认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远不止做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他更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在世界上有更高威望、更多话语权的国家。尽管不是成为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但应该是具有号召力的大国。

  所以在孙中山看来,这样的国家的首都,就应该在靠近亚洲的中心,而非华夏的中心:“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苏俄革命的彻底胜利,又反过来给孙中山极大的启发,使他越发重视与苏俄的合作】

  原来,孙先生理想的首都是在西域的伊犁。年轻时期的孙中山,西域在他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到了孙中山晚年,国际形势的发展给了他更多的依据。

  苏俄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十分赞赏苏俄式的胜利,希望与苏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当时的中亚五国还是苏俄领土(苏联还未成立,所以还不是加盟共和国,而是领土)。所以,西域的地理位置更彰显重要性。

  当时,西方列强所敌视的3个大国,分别是孙先生领导下主张北伐的南中国,苏俄,还有一个就是一战中战败而被协约国急欲置之死地的德国。

  故此,孙先生有一个梦想:在西域建立一个庞大的联合合作基地,团结中、苏、德三个被列强敌视的国家,在这里兴建重工业、军工基地,兴建铁路公路交通和现代化军事训练基地;借助苏俄和德国强大的军事优势,在这里训练武装出一支中国乃至亚洲最现代化的军队,就可以一举消灭国内所有军阀。中国就可以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可以说,这个构想十分超前,在当时的中国不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但其国际视野和宏大梦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2023年亚洲8大科技中心
下一篇: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赖卓娅: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尽全力做好服务